鎖骨固定帶的固定機理
鎖骨全長有眾多的肌肉、韌帶及關節囊附著,其穩定性也是靠這些肌肉、韌帶及關節囊的彈性固定來維持。鎖骨外端Ⅱ型骨折或肩鎖關節Ⅲ度脫位時,喙鎖韌帶斷裂或同時伴有肩鎖韌帶斷裂,此時骨折近折端(骨折時)或整個鎖骨(脫位時)在胸鎖乳突肌、斜方肌等肌力作用下向上、向后移位。而整個肩關節連同肩胛骨(脫位時)或連帶鎖骨遠端(骨折時)這一聯合體在上肢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移位,同時在胸大、小肌,背闊肌,菱形肌等縮肩胛肌作用下向身體中軸移位。
由于胸大、小肌肌力較大,力臂較長,其產生的力矩遠大于菱形肌、背闊肌所產生的力矩,使得聯合體在向下、向中軸移位的同時,以身體中軸為軸心向前旋轉。根據逆損傷機制整復,逆移位方法固定的原則,我們設計了這種彈性固定帶。主帶通過背“ 8”字形固定,使得聯合體以肩胛骨為支點,以身體中軸為軸心向外、向后旋轉,糾正了聯合體向中軸的移位及以身體中軸為軸心的向前旋轉,從而糾正了骨折復位后水平方向的重疊移位。
鎖骨固定帶設計中間有彈性:
符合肩鎖關節的彈性生理需求;主帶繞過雙側腋下,可緩解對腋部血管、神經的硬性壓力;固定后彈性部分正好位于鎖骨外1/3(骨折端),可給整復后的兩骨折端以持久的彈性擠壓力,防止骨折再移位的同時符合骨折固定的動靜結合原則,有利于骨折的愈合;可適當延長固定帶的長度,更好地適用于不同體型的病人。
主帶設計雙側對稱:
方便運用于不同患側;更好地適用于雙側發病。主帶設計為6個排列整齊的掛槽:固定輔帶,傳導聯合體的重量到鎖骨;根據患肢的長度和輔帶的彈性,選擇不同平面的掛槽,以達到較佳的固定效果。輔帶通過正中開口、兩端的掛鉤托拉聯合體向上,克服了聯合體的重力,同時將該重力通過掛鉤傳導給主帶上的彈性部分,使得主帶的彈性部分產生一向下的對應力作用在鎖骨上,這樣使聯合體的重力轉變成了鎖骨與聯合體之間的彈性應力,使得鎖骨與聯合體結合得更加緊密,糾正了二者的上下分離移位。
輔帶設計為彈性帶:
充分利用上肢的重力,使得鎖骨與聯合體有一個相互傳導、相互對應的彈性應力,符合肩鎖關節的彈性生理特點,使整復后的骨折、脫位對位更趨完美,更加穩定;牢固彈性固定上肢于胸前,消除了骨折、脫位整復后再移位因素;與主帶相互對應的彈性作用力使得繞過患側腋下的主帶變得松弛,腋部的血管神經免遭壓迫。